汪俊三
资深研究员,我国知名环境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在我国最早提出全国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计算方法,首次推算出全国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年度值;规范全国环境区划技术方法,并对四川、山东、广东、黑龙江等省进行环境区划、系统总结全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方法;是我国较早应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研究的科技人员之一,自1989年开始,一直从事人工湿地研究,在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示范工程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已有3个日处理10万m3的人工湿地应用该成果(也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主持全国性课题四个,如《中国生态破坏现状及其保护恢复研究》、《全国环境区划技术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三个,如《华南地区氧化塘设计参数研究》,《珠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区域、流域课题四个,如《华南地区高等维菅束植物净化城镇污水研究》。获得地市级科技奖17次,其中一等奖10次,省部级科技奖9次,其中科学大会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专著3部,发表论文32篇,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科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王家骥
资深研究员,受聘为环保部评价司、评估中心、水利部水规总院、交通部环境办公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环评常聘专家,第六届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从事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三十多年。曾因主持第一部生态影响评价行业标准、多项区域生态规划研究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在生态影响的调查与评价中深化了自然等级系统的生态完整性、珍稀自然资源耐受干扰的弹性、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现代保护、自然系统生态承载力等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区域整体优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区域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评价中深化了生态影响评价范围、评价等级、保护对象的判定,提出了生态现状调查、影响预测和生态影响防护对策的现代理论和方法,上述成果已经在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矿业开发和工业原料林等的专业规划和建设项目中应用。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培训教材》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